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kaiyun体育气候变迁警钟:科学家揭示大米品质未来五十年或将骤降5%

发布时间:2025-01-15 23:39:52

  对于许多人来说,米饭是餐桌上的“必备主角”。一碗热气腾腾、香气扑鼻的大米饭,不仅是我们碳水化合物的重要来源,更是各种菜肴的最佳搭档。作为全球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水稻养育了全球近45%的人口(超过35亿人)。而在世界上最大的大米生产、消费和进口国——中国,大米的品质不仅影响着我们的日常饮食,也直接关系到粮食安全。然而,陕西师范大学的一项最新研究却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这篇发表于《地球物理研究快报》(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的论文指出,在过去几十年间,我国的大米品质正在悄然下降。

  大米的品质可以通过多种标准来衡量,各国的评判标准也不尽相同。在我国,根据优质稻谷相关国家标准(GB/T17891-2017),整精米率、垩白度和食味品质是稻谷分级的重要指标。此外,直链淀粉含量也是限制指标。值得一提的是,整精米是指稻谷去壳后,经过加工碾磨后,达到完整米粒平均长度四分之三及以上的米粒,垩白则是指米粒胚乳中的不透明部分。

  研究显示,从1985年到2020年,我国大米品质呈持续下降趋势,优质大米率每十年平均下降1.45%。值得关注的是,2004年的优质大米率最低,仅为58.88%。而相比之下,日本的大米品质并未表现出长期下降趋势,但在1996年至2010年间同样经历了明显的品质下滑,平均下降幅度达每十年7.6%。这反映出,随着时间推移,不同地区的大米品质承受着各自特有的挑战。

  研究人员对两国大米品质下降背后的原因充满了好奇。他们详细分析了1979-2020年间的气象数据,发现夜间温度对我国大米品质的影响尤为显著。夜间温度越高,大米的品质就越差,特别是当夜间温度超过18°C时,优质大米率会随之明显下降。日本的温度阈值甚至更低,仅为12°C。

  显然,这与气候变化的影响密切相关。高温直接干扰了rice的光合作用和淀粉积累过程,造成大米的淀粉含量与结构发生显著变化。这不仅影响了大米的外观,而且直接反映在了烹饪特性和口感的下降。而对于未来几十年,我们面临的挑战愈发严峻:随着气候变化导致的极端高温事件频繁发生,我国的大米品质在未来估计将下降超过5%。

  面对持续下降的品质量,科学界并没有坐以待毙,为应对气候变化,科学家们正致力于培育更耐热的水稻品种。以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为例,科学家们试图通过修改与大米粉质化相关的关键基因,降低其表达水平,以提升水稻的整体品质。最新研究表明,改良后的水稻在高温条件下仍能维持优质大米的标准。

  当然,培育耐热水稻只是一个解决方案。大米品质的提升,还需要改良种植环境和管理方式,综合考虑种植系统的调整。同时,广大农民及相关产业链也需要积极采取节能减排措施,减缓气候变化的步伐。

  未来,我们需要更多的跨学科合作,通过科学技术的创新与实践,让粮食生产迎来新的希望;同时,还要重视教育与公众意识的提升,使更广泛的民众参与到可持续发展的粮食安全行动中。今年年初,中国提出的“双碳”目标,既是对气候变化的应答,也为保证国家粮食安全指明了方向。

  总而言之,面对气候变化给水稻产业带来的挑战,我们不能无所作为。通过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我们有可能在未来继续品尝到美味的大米,同时,为全球粮食安全贡献一份力量。希望广泛提倡的科学农业逐渐成为每位农民的日常,也在不断推动着我们的可持续发展进程。

咨询热线:49679340415
LINK 友情链接: 优酷 京东 淘宝 微博
Copyright © 2012-2024 开云(中国)Kaiyun·官方网站 - 登录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