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咨询热线
49679340415传真:02034225823
kaiyun体育文化中国行]从江高仟鼓楼:侗族建筑符号的样本
黔东南州从江县下江镇的高仟鼓楼,静静矗立于这片土地上,见证着岁月的变迁。高仟由三个寨子组成,每个寨子均拥有一座鼓楼,其中高仟鼓楼始建于清雍正年间(1723-1735),至今风采依旧。
该鼓楼通高25米,平面呈正六边形,十五层密檐错落有致,顶部为六角攒尖顶。鼓楼内部,18根落地柱稳固支撑,其中6根主承柱承担主要重量,12根檐柱则支撑屋檐、辅助稳固。鼓楼二层与顶层各置两面牛皮木质鼓,各层封檐板上绘有精美图案。
鼓楼外观底部坚实厚重,上部精巧收分,檐角上扬,楼身绘有侗族吉祥纹饰及神话传说图案。作为侗族文化传承的核心,鼓楼平日为侗族人民集会商讨要事之地,闲暇时又成为娱乐放松的欢乐空间。
侗年、萨玛节等重大节日时,人们身着盛装,齐聚鼓楼,举行盛大庆典活动。鼓楼地面由石板铺就,设有四个火塘,其中最大火塘直径达1.5米,周围配备护栏、坐凳,为村民们提供了对歌场地。
侗族鼓楼的记载可以追溯到明代万历年间,其中古本《赏民册示》中描述道:“遣村团或百余家,或七八十家,三五十家,竖一高楼,上立一鼓,有事击鼓为号,群踊跃为要。”后清代各县志和通志以及李宗昉的《黔记》中均对侗族鼓楼的功能和形式有所记载。
“鼓楼作为侗族建筑中的符号样本,是侗族村寨中不可或缺的文化场域。”贵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中央美术学院博士龚敏说。作为长期从事少数民族聚落与建筑文化方面的研究者,她告诉记者,“鼓楼的修建代表了侗寨宗族关系,通常情况下是一寨一座鼓楼,并居于整个村寨的中心腹地。”
“兜”,侗语为DOUC,意为一个家族或一个宗族。侗语汉译过来的书写方式各异,也有译为“斗”的情况。龚敏采用贵州民族大学石开忠教授的“兜”译法,她认为这种译法更符合侗族房族的含义。在族姓较多的村寨,会出现一个“兜”对应一座鼓楼的现象,它们各自坚守着自己的职责;而在一些大的村寨,除了每个“兜”各建一座鼓楼外,整个村寨还会合建一座鼓楼,以此彰显侗族的集体主义精神。
整个侗族地区近千座鼓楼,却无一座一模一样的鼓楼存在,这一建造奇观的背后叙述有着鼓楼文化的族群认同和集体意识,每一座鼓楼都有自己的故事,也有描绘自己形态的“笔墨”,壮观、雄伟、秀美、雅致、玲珑等修饰词汇貌似也无法完全形容鼓楼的千姿百态。
在龚敏看来,侗族鼓楼的建造技艺是侗族建筑的“符号样本”。鼓楼作为侗族村寨的文化场域,以独特的建筑营造技术和文化属性的艺术表达,构成了侗族村寨特有的视觉文化景象,兼具军事、、文化为一体的侗族鼓楼在其技术和艺术上的完美结合,可谓是“珠联璧合”。
她认为,鼓楼营建不是单纯的技术表达,也不是纯粹的功能至上,它在营建结构、力学表达、榫卯连接等方面反映出的技术令人叫绝。因此,在对侗族文化深入解读的基础上,对侗族鼓楼建筑的探讨既离不开技术,也离不开艺术,二者的完美融合,才是真正的鼓楼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