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咨询热线
49679340415传真:02034225823
kaiyun体育风电“700米红线”之争!
在意见稿发布之前,我国关于风机与居民区距离的规定相对模糊,各地执行标准不一。有些地方仅要求风机距离居民区300米以上即可,而有些则要求500米,而正是这种标准的不统一,导致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因风机距离引发的纠纷时有发生。
随着风机的大型化发展,其运行时产生的噪声和光影闪烁问题日益凸显。当风机距离居民过近时,这些问题会对居民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以江苏如东某风电项目为例,2017年苏州某风能技术有限公司筹建的南通如东农业开发区风电场项目,其中位于某镇环渔村的5台风电机组邻近村民生活区。2022年机组投产后,24小时不间断运行产生的噪声长期影响村民正常生活,夜间更是严重影响周边村民睡眠质量,致使村民身心健康受损 ,当地相关投诉不断。
但也有部分人士认为,减少风机噪声、光影对居民的影响,保障居民的身心健康才是最终目的,但对风机与居民间的距离实施“一刀切”的行为表示反对,建议意见稿进一步细化,在噪声分贝大小,光影强度等方面做一个细致的要求,而不是建立700米红线米距离规定的实施,无疑将增加风电项目的开发建设成本。特别是在土地资源紧张的地区,如中东部地区,合适的场地更是稀缺。据相关数据显示,在一些人口密集的省份,满足700米距离要求的可利用土地面积相比之前减少了 30%-50%。
除此之外,由于风机距离居民和企事业单位较远,为了将电力输送到负荷中心,企业需要铺设更长的输电线路。这不仅增加了输电线路的建设成本,还会导致输电过程中的电能损耗增加。
以一个装机容量为5万千瓦的风电项目为例,按照当前的电价水平和运营成本,在满足700米距离规定的情况下,项目的内部收益率可能会从原来的11%-13%下降到 8%-10%,投资回收期也会相应延长2-3年。这使得一些原本具有投资价值的项目变得无利可图,企业投资风电项目的积极性受到严重打击,进而影响风电项目的推进进度。
从行业整体发展来看,700米红线对风电行业的规模化发展形成了严重制约,规模化发展是降低风电成本、提高风电竞争力的关键。然而,700米距离规定使得风电项目的选址范围大幅缩小,项目规模难以扩大,无法充分发挥规模化发展的优势。这不仅不利于风电行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也会影响我国 “双碳” 目标的实现进程。
在噪声限制方面,按照不同风速等级设定了允许的噪声水平。在住宅区,当风速为8m/s时,允许噪声为39dB;风速为6m/s时,允许噪声为37dB。在开放地区的住宅附近,风速8m/s时,噪声允许值为44dB;风速 6m/s时,为42dB。并且,对于这两类区域,低频噪声的限制均为 20dB。
现在德国根据不同区域的噪音保护水平,对风机与居民区的避让距离做出了细致规定。在“安静地区”,噪音限制为35dB,风机需距离居民区1000-1500米;“中部地区” 噪音限制为40dB,风机与居民区距离为600-1000米;“标准区域” 噪音限制为45dB,风机与居民区的距离为300-600米。
在英国,虽然目前并没有明确的法律对风机与居民区的噪音和阴影等做出规定,但作为判例法体系的国家,曾经有一个具有标志性的案例。在这个案例中,法官责令风电开发商赔偿 “由于距离房屋550米之外的风机对其造成的视觉美化、噪音污染、阴影闪变造成的损失”,赔偿金额为房屋市值的20%,12500英镑以及利息。这个案子虽然不是法律条文,但却成为了各开发商需要遵守的底线。
从技术创新的角度来看,风电企业可以加大在低噪风机和智能光影控制技术方面的研发投入。通过优化风机的结构设计和选用静音材质,降低风机运行时产生的噪音。同时,利用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技术,开发智能光影控制系统,根据光照强度、机组位置等数据,实时调整风机的运行状态,减少光影污染。
运达股份基于“运风”风资源计算评估公共服务云平台,开发出的环境效应评估技术模块,可以主动对风电场的噪音和光影进行评估,并提出优化方案,实时为环境友好型风电场建设提供解决方案和决策依据。
为加强产业上下游交流合作,助力风场高效运维技改,北极星电力网、北极星风力发电网联合中国电力设备管理协会新能源运维专委会,将在2025年3月18-19日在北京举办第四届风电运维技改研讨会,会议将深入探讨风电全面参与电力市场的机遇与挑战,风电数字化技术应用等热门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