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kaiyun体育米夫:扶持王明上位却在苏联肃惨遭错杀的悲剧角色

发布时间:2025-03-10 03:38:19

  米夫(1901—1938),全名巴威尔·亚历山大洛维奇·米夫,出生于乌克兰的一个小官吏家庭,他作为犹太人,在 15 岁时就投身于浪潮之中。1916 年,他加入布尔什维克党,并开始使用“米夫”这一名字。次年,他加入红军。1919 年,他先后进入莫斯科社会主义学院以及主义大学学习,毕业之后留校担任研究员。在 1923 年至 1924 年期间,他在乌克兰党和政府部门任职。1925 年,他开启了与中国的紧密联系,出任中山大学副校长,在 1926 年与王明一同到中国考察访问。1927 年,他升任为中山大学校长。1928 年,他担任国际东方部副部长,主管中国党的相关工作。1929 年,他又担任中山大学中国问题研究所所长。1930 年 12 月,他以国际代表的身份来到中国,在 1931 年 1 月的六届四中全会上,大力扶持王明直接晋升为中央局委员。1931 年 8 月,他回国后继续在国际工作。1935 年,他成为国际总季米特洛夫的中国问题助理。1936 年,他担任东方主义劳动大学校长以及民族殖民地问题研究所所长。然而,在 1938 年的苏联肃反运动中,他被错杀,当时年仅 36 岁。后来,苏联为他平反,恢复了他的名誉。

  米夫不仅培养了王明(1904—1974,即陈绍禹,1931年底他始用“王明”作笔名),而且扶持他进入中央,掌握党的实权,形成了以王明为代表的第三次“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给中国事业造成更为惨重的损失。

  米夫虽然1930年才来中国担任国际代表,但他对的影响却比前任更直接、更重大。这种影响是通过王明而实现的,所以我们要从他与王明结识于中山大学谈起。

  莫斯科中山大学是国共合作的产物,是苏联为了纪念孙中山和继续发展与中国的友好关系而创办的。1925年10月7日,苏联政府驻中国国民政府高等顾问鲍罗廷,在中央的一次会议上正式宣布在莫斯科创建中山大学,学生的书籍、文具、衣、食、住、行,均由苏方负责。他还建议国共两党尽快选拔学生,派往莫斯科学习,培养中国所需人才。不久,学生选拔委员会成立,聘鲍罗廷任顾问。

  选派学生去莫斯科学习的消息一传出,各地青年报名踊跃,最后筛选出340余名学生。第一批学生60余人,于10月28日从上海乘船出发,一个月后抵达莫斯科。其中就有湖北党组织选送的王明。

  在中山大学学习期间,王明对其他课程不甚关心,但对俄语和列宁主义两门课下了功夫。他俄语学得很快,半年内就能说会读,给人留下的印象:“面目俊秀,聪颖年少,俄语流畅,对列宁、斯大林教导谙熟程度令人敬佩。”深得列宁主义课教师、副校长米夫的赏识,并树之为学习“榜样”,号召学生们学习。王明对米夫很崇拜,常主动接近老师,请教一些问题,两人志趣很相投。王明成了米夫重点培养对象。

  1927年夏,中山大学校长拉狄克因托派问题被撤职后,学校党支部局塞特尼可夫,与代理校长、教务长阿古尔在学校的一些工作问题上产生严重分歧。他们各有一派师生支持,形成了对立的“教务派”与“党务派”。王明站在“党务派”一边。不久,副校长米夫利用两派之间的矛盾,经过与王明共同策划,搞垮了阿古尔及其“教务派”,米夫便正式升为校长。后来,王明在米夫的支持下,担任了中山大学学生支部,逐渐形成了以米夫为靠山、以王明为代表的教条宗派集团。

  在“党务派”与“教务派”斗争中,1928年初,王明宗派为压垮对立面,在中山大学制造了“江浙同学会”事件。他们把中山大学中江浙同学的一次普通聚餐,说成组织的活动,还编造出这个组织的章程、组织和活动方式等。支部局听信王明等人的谎言汇报,把参加普通聚餐的同学定性为“小组织”,加以惩处。12名学生被开除党籍、团籍,4人被逮捕,还有一批学生受到株连。王明为此到处表功,甚为得意。广大同学对王明一伙非常气愤,强烈要求驻国际代表和苏共中央认真调查,为所谓“江浙同学会”平反。可是,米夫、王明一伙却加以阻挠,直至1928年8月,才得出“根本不存在江浙同学会”的正确结论。

  1928年3月,米夫担任了国际东方部副部长,同时还兼任中山大学校长。“江浙同学会”事件后,代表团和中山大学学生,对米夫产生很坏的印象,纷纷提出米夫不应该兼任中山大学校长。因为东方部是指导中国的机构,必须超脱内部纠纷;而中大校长则要处理校内内部纠纷,一人兼二职是不合适的。王明却公开站出来,为米夫大唱赞歌,力保米夫的校长职务。米夫凭借手中的权力,安排王明担任中山大学支部局负责人。

  1928年6月18日至7月11日,中国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莫斯科召开,斯大林派米夫、布哈林全程指导大会。米夫还参加六大文件的起草和修改工作。这时米夫开始为王明进入中央铺路,安排王明到会作翻译工作。米夫还为把王明塞进中央领导机关投石问路,他对六大选举筹备委员会说,负责人理论上很弱,王明在这方面比较强。米夫还向六大推荐王明等写的、不靠谱的关于武装斗争的小册子,他想让王明当中央委员,但被拒绝。这次大会选举工人出身的向忠发担任中央总。

  米夫为了进一步培养王明,特地把王明送到红色教授学院培养深造,为他日后以“百分之百布尔什维克”、“大理论家”唬人积蓄了资本。

  1926年2月,国际执委会第六次扩大会议在莫斯科召开,米夫出席会议,参加了关于中国问题的讨论。此时,米夫被认为是研究中国问题的专家,很有点名气。他已经在国际的报刊上发表了几篇关于中国问题的论文,如《中国的农民问题》等;还出版了《上海事件的教训》一书。1926年11月,米夫参加了国际执委会第七次扩大会议,并参加了大会的中国委员会的工作,提出了一份《中国问题提纲》。他指出:中国未来的政权将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小资产阶级政权。斯大林对米夫的文章很欣赏,说这份提纲对中国问题作出了贡献。但也指出它有缺点,主要是没有强调指出这一政权的反帝性质。另外,提纲关于在中国农村建立苏维埃的提法也不妥当。此后,在俄共(布)内部斗争中,米夫一直站在斯大林一边。

咨询热线:49679340415
LINK 友情链接: 优酷 京东 淘宝 微博
Copyright © 2012-2024 开云(中国)Kaiyun·官方网站 - 登录入口